文物背面的故事丨马架子见证骡马大队进新疆 文物背面的故事丨马架子见证骡马大队进新疆

文物背面的故事丨马架子见证骡马大队进新疆

2025-01-07 12:35:07
作者: 常见问答

  满是油污的军大衣、漆面斑斓的军用水壶、底部生锈的珐琅盆、纸页泛黄的笔记本……

  走进展馆大门,一组人物群雕映入眼帘,汹涌澎湃的革命前史画卷就此渐渐打开。

  “马架子是放在骡马背上用来驮运货品的……”在展柜里展览着一个由棒槌制成的拱形架子,俗称马架子,解说员先是解说了拱形架子的结构和用处,随后又叙述了它的前史背景。

  跟着交通运送职业的开展,马架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,现在已无多少人知道它的姓名和用处了。1949年10月到年末,正是放在骡马背上用来驮运货品的马架子,伴跟着由六军官兵组成的、具有2000多匹骡马的骡马大队一齐奔赴新疆。

  新疆平和解放之初,公民二军、六军十万大军犹如滚滚激流前进新疆,其时我们最关怀的既不是轿车,也不是飞机,而是各师的“骡马大队”。其时的公民,是一支半骡马化戎行,马队作战和辎重运送全赖畜力。从1949年10月10日起,公民前进新疆先行开拔的不是战役部队,而是“骡马大队”。

  六军军长罗元发在《战役在大西北》一书中,记叙了骡马大队进疆途中的艰苦:“塞外荒漠,气候变化无常。时而飞沙走石,时而骄阳似火。”在导游的指引下,一路行军还算顺畅。但由于连日赶路,骡马掉膘很快,病号一天天增多。

  部队常呈现刚刚露营,便刮起劲风,犹如千万头雄狮在广阔的大戈壁上咆哮。风过之后,荒野里出奇的冷。出了峡东,来到黄风口,抬眼几十里都是黄沙一片。沙漠行军,走一步退半步,疏松沙砾,陷得两腿酸软无力,加上干渴,兵士们觉得嗓子冒烟,气喘不止。

  有时骡马刚登上一个大坡,我们预备歇歇脚,沙尘暴突袭,慌忙中兵士们只能把战马赶到一个较凹的当地,骆驼围在四周,悉数卧倒。眨眼间,暴风遮天盖地而来,绿豆大的沙砾满天飘动。兵士们顾不得沙石打脸,紧紧抱住马脖子,正午时分,对面却看不到人影。

  在师市博物馆里,收藏着许多这种带着年月温度的老物件。这些老物件里浓缩了师市开垦建造各时期的军垦元素,犹如一部内在丰厚的史书,给人以启迪和感悟。现在,渐渐的变多的人乐意走进博物馆,去了解老物件背面的故事,感触建造兵团的不易。本年83岁的老党员郑志义观赏后慨叹道:“师市博物馆的开设真是为传承兵团精力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啊!”

  周末假日,许多家长会带着孩子来观赏学习,“书本上的常识需要和实践相结合,到这儿一边听解说一边看老物件,孩子将会愈加深刻地了解老一辈兵团人是怎样艰苦创业、将荒漠变绿地的,感恩今日具有的幸福生活。”家长李春华说。

  一座纪念馆,便是一本永久读不完的书、一座赤色基因库。师市博物馆收藏展出文物1623件(套)、前史相片3500余张。它们承载着师市的荣耀前史,也是师市的一张“赤色手刺”。